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盘锦市稻田养殖业发展较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解决养螃蟹稻田稻飞虱危害,确保稻蟹双丰收,我们二力盘锦河蟹于2008~2010年分别选择长势一致的养螃蟹稻田和非养螃蟹稻田(不用药防治和常规防治稻田),定期系统调查稻飞虱虫量消长,结合进行大田普查,基本摸清了养螃蟹稻田稻飞虱的发生变化规律及螃蟹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为制订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1、稻飞虱田间虫量消长规律
1.1 田间虫量系统观察
从7月份开始,每5天一次,定期调查养螃蟹稻田和非养螃蟹稻田稻
飞虱虫量消长,以了解螃蟹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根据田间调查资料绘制虫量消长曲线图(图1),从中可以看出,养螃蟹田和非养螃蟹田稻飞虱发生期基本一致,发生量存在一定差异。2009年本市稻飞虱偏重发生,养蟹田和常规用药田均在7月20日和8月20日出现2次若虫高峰。在太平镇的调查表明,养螃蟹田不用药防治稻飞虱也能收到较好的控制效果,但虫量高峰持续时间要比常规用药田延长10天左右;2010年在盘山县以不用药的相邻田块作对照,养螃蟹田与不用药田三代高峰期趋势一致,但在高峰期后养螃蟹田的田间虫量一直低于不施药田块。四代稻飞虱若虫高峰期养螃蟹田出现在9月18日,比不用药的对照田推迟5天,田间虫量则显著低十不用药田,高峰期养螃蟹田百穴虫量为3908头,而不用药田百穴虫量高达15970头,虫量相差达4倍(图2)。
图1 2009年养螃蟹田与非养螃蟹田飞虱虫量比较
图2 2010年养螃蟹田与非养螃蟹田飞虱虫量比较
1.2 大田虫量普查
为了掌握大面积养螃蟹田稻飞虱的发生情况,以进一步明确螃蟹养殖的控制效果。我们选择了仅用药防治过三代稻飞虱的养蟹田(下称养螃蟹田防治区)、非养螃蟹的常规防治田和非养螃蟹不用药田各3块,从8月13日到9月18日,每5天进行1次普查。结果显示养螃蟹田防治区四代稻飞虱虫量明显高于常规防治田,平均高出2.97倍,但仍比一直不用药防治非养螃蟹稻田虫量低66%,且养螃蟹田防治区在高峰期后虫量一直呈大幅下降趋势。至9月24日调查,平均百穴虫量仅324头,未出现枯死倒伏,进一步说明了螃蟹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是明显的(表1)。
表1 不同类型田块稻飞虱平均虫量消长比较
2、养蟹田稻飞虱田间虫量分布规律
2010年我们在盘山县选择了4块养螃蟹稻田,从9月18日到9月23日,按距离养殖沟1, 3, 5, 7米共4个区位,每5天调查1次稻飞虱田间分布情况(表2)。结果表明,稻飞虱田间虫量分布与距养殖沟的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r=0.9843),即靠养殖沟越近,田间虫量越低,反之则逐渐增加。4块田的平均值,以距养殖沟1米的虫量为1时,距3,5,7米的虫量则为2.28,6.11,8.37。调查中还发现,当稻飞虱虫口密度较低时,田间分布差异较小,当百穴虫口密度在871.75头时,距养殖沟1,3,5,7米的虫量比依次为1:1.10:1.22:1.61,差异不显著(r=0.9424)。9月8日田间出现稻飞虱若虫高峰后,百穴虫量达1843.75头,田间分布出现显著差异,距养殖沟1,3,5,7米的虫量比则依次为1:3.46:11.01:15.13(r=0. 9832)。据此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螃蟹的捕食量有关。前期虫量少,捕食范围相应扩大;后期田间虫量高,螃蟹的食料充足,捕食范围则明显缩小,出现越到田中间虫口密度越高的现象,最终导致留作系统观察的不用药的养殖田,在田中心出现提前枯死塘。
表2 距养殖沟不同距离稻飞虱虫量比较
以上表明,养螃蟹稻田与非养螃蟹稻田稻飞虱发生期趋势基本一致,田间虫量分布与距养殖沟的距离呈显著正相关。稻田养殖螃蟹对稻飞虱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尤其以近栖息地的效果更为显著,但在稻飞虱大发生的年份仍需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才能控制为害,取得稻蟹双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