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生长过程总是伴随着幼体的蜕皮或幼蟹的蜕壳而进行的。这是因为河蟹是节肢动物,具外骨骼;外骨骼的容积是固定的,当河蟹在旧的骨骼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积贮的肌体已发展到旧外壳不能再容纳时,河蟹必须蜕去这个旧“外衣”才能继续生长。也有人将蜕壳称为“脱壳”,从蜕壳前的准备阶段开始,经过蜕壳,直到准备下次蜕壳的过程称之为蜕壳周期。有人认为,河蟹蜕壳的周期性现象,是由体内淋巴中的20-羟基蜕皮酮调节控制的,随着20-羟基蜕皮酮升高,引起蟹体内发生与蜕壳有关的一系列结构上和生理上的变化。河蟹蜕壳时往往离开原来的栖息隐蔽场所,选择比较安静可以隐蔽的地方进行。通常潜伏在盛长水草的浅水里,不久在头胸甲与腹部之间的侧板线产生裂缝,蟹背隆起,裂缝加大,束缚在旧壳里的头胸部先蜕壳而出,然后腹部向后退缩,使两侧肢体不断向中间收缩摆动,使末对步足先获自由,继而腹部蜕出,唯有螯足因关节粗细悬殊而蜕出难度较大,故最后蜕出。蜕壳后,皱折在旧壳里的新体舒张开来,体形随之增大。新蟹颜色黛黑,身体柔软,螯足绒毛粉红,习惯称之为“软壳蟹”。
蜕下的壳为浅黄色,河蟹不仅蜕去坚硬的外壳,同时胃、腮、前肠、后肠等一同蜕去旧皮,连胃磨中的3块齿板也都去旧更新。
河蟹蜕壳在顺利时15-30分钟就可完成,有时甚至3-5分钟就可以完成蜕壳过程。然而,在遇到惊扰、干旱或营养不良等情况时,蜕壳的时间会延长,有时一只或两只步足脱不出,仍留在旧壳中,这时的软壳蟹就缺少那一二只步足,有时整个身体不能从旧壳蜕出而导致死亡,称蜕壳未遂死亡。正在脱壳过程的蟹或刚蜕壳的蟹往往会遇到敌害的侵袭,软壳蟹也会遭到同类的残食。因此,蜕壳虽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但却险象环生,往往危及生命,可以说,河蟹每蜕一次壳就是渡过生命中的一道关。为此,在人工养殖中,一般均采取设置蟹礁、投放水草等措施保护河蟹蜕壳。